地址: 广西南宁市龙亭路8号
    电话: 0771-5900862
    传真:
    邮编: 530200
    邮箱: sxy@unn.edu.cn

    学院风采
    【吾师风采】十六载不忘初心,育桃李辛勤耕耘——访商学院覃杨副教授
    2022年05月11日 11:09  来源:   浏览:

    求学,他上下求索,不断探寻商科深处的奥秘;教学,他推陈出新,与学生一起自由穿梭于理论与现实商业世界中;科研,他废寝忘食,在区域经济社会科学研究中勇攀高峰。覃杨老师作为南宁学院的一名商科教师,他深刻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并坚持个人发展应该结合组织发展需要的理念,坚持走社会服务类型教师的发展之路,坚持为学生、为学校、为地方贡献自己的力量。

    爱岗敬业,立德树人

    自覃杨老师从教以来,他一直坚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原则。他认为,为师者心要正、心要诚,此为道,道错则此后皆错;道正之后要谦虚、要好学,永远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因为自满则亏,不学则退。

    他始终热爱教学工作、爱岗敬业。从曾经的邕江大学到现在南宁学院,在他从教进入第16年以来,覃杨先后承担商学院《商务谈判》和《连锁经营管理》等13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近五年授课超1500课时,整体教学评价为优秀。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工作,主持并结题省级教改A类课题1项,校级教改课题1项,分别为《建设与应用技术大学相适应的创新创业团队研究》及《市场营销实训课程建设》。

    他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简信责赢”为理念,与学生一起自由穿梭于理论与现实商业世界中。同时坚持学校“质量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办学主题,并将社会服务经验与应用型办学相结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推陈出新,形成特色。通过不断为各政、企、媒、学单位进行服务,他在进行理论实践的同时,洞察各企业、行业与产业的最新发展方向和需求,并结合我校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与大学生的主体特殊性,一是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实践出成果”的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课结合社会调研的教改思路。二是通过长期区域经管实践研究,找到了适应本区域经济的人才系统化知识与思维的培养方法。并已将上述思路与思考转化为代表作论文发表在广西优秀期刊《广西教育》上。此外,覃杨老师为促进区域经济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应用型人才理论研究,他还带领学生团队荣获“互联网+”大赛银将1项、铜奖1项。

    致力科研,助力发展

    覃杨老师常常教导学生时说到:“要相信读书、相信知识的力量。”他认为,读书是人认识这个世界的一条路,它不是唯一的,但在物质较为充足的现代,对大多数人来说它是代价最低和最合适的;愈是智慧与发达的社会,对个体的知识要求就愈高,庸者因为看见所以相信,达者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回顾历史,成波澜壮阔者,概基于此。

    他一直积极参与区域经济社会科学研究,以进一步强化我校在地方的影响力,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他目前已有3项研究成果被省、市级机关领导及相关部门采纳并推广。其中以第一执笔人撰写完成的《发挥中国广西自贸区南宁片区区位优势,抢抓RCEP机遏,加快构建南宁对外开放新格局》研究成果获得了广西自治区十一届政协常委、南宁市政协副主席蒋晓筠的采纳。经转换后,他又获得了南宁市多部门的回复与时任广西自治区党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王小东的批示。

    据了解,该成果也是我校2021年首次获得的广西省部级党委领导认可的社会研究成果,其中,该研究成果中“关于南宁市加快建立全国首个对接RCEP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议,已被市政府《换届工作报告》部分采纳。2021年作为课题组重要成员参与了市级课题《关于南宁工业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对策研究》。2022年作为调研组重要成员参与了市人大常委会第33号议案《关于通过做大南宁市国有担保机构助力本地企业直接融资的议案》的调研。此外还参与了专利发明5项。

    服务社会,奉献自己

    他曾先后进修于广西民族大学、武汉大学与和君商学院,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系统化思维、养成了不可一日不读书的习惯,并在社会服务不断加以实践、总结,知行合一。

    近年来,他接连受邀为各政府、企业单位开展专题讲座培训20余次,如《中国共产党的关键与转折》、《广西经济发展大势与商业未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大重要讲话精神共探新时期人大代表如何更好履职》、《共探新时期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如何更好履职》、《南宁市宏观经济运行环境、趋势分析》等,认真践行我校“立稳服务地方发展之根”的办学思路,积极为各政府、企业发展建言献策的。接受南宁电视台、南国早报等媒体对有关社会经济现象、热点与疑问的采访、报道40余次,积极为民众对此类问题的理解提供正向的引导。并在学校的选举与推荐下担任了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三级人大代表与市人大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专委,通过积极沟通民情民意,走访、赋能各单位,不断促进政、学、商之间的交流、合作,助力地方建设。